1.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(简称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) 各种心律失常都会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,只是程度轻重不同,动物试验证实刺激迷走神经可诱发心房颤动,1978年Coumel提出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,现已证实其并非少见,其特点如下: (1)临床特点: ①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~50岁,年龄范围为25~65岁,男女之比为4∶1。 ②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。 ③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,但疗效差,病情加重后才就诊,临床病史常为2~15年。 (2)发作模式特点: ①发作多在夜间,休息时,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。 ②发作常与进食相关,尤其在晚餐后,因早餐,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,饮酒是促发因素,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,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。 ③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。 ④几乎所有患者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: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,每周,甚至每天发作几次,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,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,没有或极少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。 (3)心电图特点: ①发作前可见窦性心律的减慢,呈窦性心动过缓(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),可持续数小时或数个心动周期,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作,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/min以下。 ②除心率减慢外,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,常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。 ③发作过程中,常可见到心房颤动与Ⅰ型,心房扑动交替发生,或混合存在。 ④多年随访不发展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。 ⑤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,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,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性期前收缩也可诱发心房颤动。 (4)治疗: ①药物治疗: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是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的一个特点,洋地黄不能预防心房颤动,反而促进其发生,维拉帕米或β-受体阻滞药能使其发作更加频繁,故均禁用,ⅠA类药最初有效,治疗时间较长时,因耐药而治疗无效,丙吡胺,奎尼丁有效率达20%以上,前者作用更明显,胺碘酮的有效率达40%~50%,目前认为氟卡尼与胺碘酮合用疗效显著,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病例无效,发作频繁,症状明显。 ②心房起搏治疗:近年来主张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(永久),因起搏治疗除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外,还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,多选用AAI起搏器,伴有房室结功能不全或束支传导阻滞时,选用DDD起搏器。
【沈阳市长城医院】http://www.xnw120.com 地址:沈阳市二纬路32号(北一经小学旁)
|